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596篇
测绘学   626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324篇
海洋学   1686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长江冲淡水区细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解细菌在长江口冲淡水区生态系营养动力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于1997年10月10日至20日,1998年5月14日至6月1日在观测海区以及在绿华山海域设置大水体围隔生态系实验装置进行细菌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秋季观测海区平均细菌生产力(C)为(1.44±1.30)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B3和C3站.春季测区表层细菌生产力(2.43±1.22)μg/(dm3·h)高于底层(1.01±0.43)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和B断面诸站.秋、春季平均细菌生产力相当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23%.秋季和春季表层细菌数量分别为(5.22×108±0.88×108)个/dm3和(1.97×108±1.10×108)个/dm3.1998年5月18日至6月1日在围隔实验点的自然海区中细菌生产力变幅范围为0.13~5.79μg/(dm3·h),平均值为(2.47±1.60)μg/(dm3·h).围隔装置内加可溶性磷(PO43-)实验,春季细菌生产力由1.28μg/(dm3·h)增长至32.20μg/(dm3·h),其增长幅度低于秋季1.43~43.47μg/(dm3·h).油污染实验中细菌生产力由6.61μg/(dm3·h)增长至37.97μg/(dm3·h),呈逐日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2.
利用1998年南海东部陆坡69号柱样、深海盆149号柱样、南部岛礁323号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古生物、矿物等鉴定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南海东部海域发生浊流沉积的地质背景、产生浊流沉积的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而发现南海东部浊流沉积发育,在南北陆坡及中部深海盆地均有浊流沉积层。从其出现层位看,为氧同位素2—4期,即晚更新世中晚期。从浊流沉积出现层数分析,具有自北向南浊流发生频次减弱的趋势。从浊流沉积物成分看,南海东部浊流沉积物具有多样性,北部陆坡以陆源为主,中部深海盆以陆源及火山源为主,南部岛礁以生物源为主。  相似文献   
33.
三门湾夏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海区的生物、化学、水文等项目进行调查。用HQM-1型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大面观测站仅采集表层(0~1m)水样,用于测定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光合作用速率。在N2和N11两个连续观测站,每隔3h采集表层和5m层的水样,用于分析叶绿素a质量浓度及营养盐浓度。同时,用浅 型浮游生物网由近底层向表层垂直拖网采集浮游植物样品,所采样品被装入容积为600cm3的塑料瓶中,并加入20cm3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供对浮游植物细胞计数和种属鉴定之用。营养盐样品用经酸预清洗过的孔径为0.45μm的醋酸纤维膜过滤,滤液用饱和HgCl2溶液固定后,低温避光保存。图…  相似文献   
34.
台湾海峡隧道工程的若干工程地质问题与选线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台湾海峡的地质状况了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断裂、岩土体稳定性、海底底床活动性等是隧道工程将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隧道的线路选择应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比较。平潭至新竹和厦门经澎湖至嘉义海滨是两个可选的隧道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35.
Argo-认识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 全球海洋观测网 (Argo)为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 ,海洋学界正在做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 ,即设计并部署一个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以便对海洋从季节到十年间的变化作前所未有的长期跟踪观测。这项计划的实施 ,将使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和预测向前迈出一大步。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现场支柱就是 Argo剖面浮标网 ,将为人类提供一个全球海洋次表层数据库。Argo剖面浮标观测网将由 3 0 0 0个自动仪器组成 (图 1 ) ,每个浮标每隔 1 0天发送一组取自 2 0 0 0 m到海面的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 (图 2、3 )。在全球大洋内每隔大约 3个经纬度布设一个浮标 ,其数据通…  相似文献   
36.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研究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在营养盐、光照、季风等理化因子影响下出现的变化特点。该海域生态环境复杂,由富营养的珠江口、沿岸带、北部湾和广阔的陆架及贫营养的开阔海区等不同生态区组成,因此浮游植物群落和生物量有其自身复杂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37.
南海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8年6~9月南海海洋环境调查及1987年SO-50中德联合调查中所取得的资料,对南海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南海与渤海、黄海、东海现代沉积过程中的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分子分布范围为nC15~nC33,双峰群,居前的低碳数主峰碳为nC19~nC22,居后的高碳数主峰碳为nC27,nC24以后奇碳的优势明显,OEP为2.13,nC23-/nC24 值平均为1.53,沉积物中陆源输入居多;南海南部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分子分布范围为nC15~nC33,呈双峰群,居前的低碳数峰群以nC19~nC23为主峰碳,居后的高碳数峰群以nC27或nC29为主峰碳,OEP为1.58,nC23-/nC24 值平均为2.15,沉积物中海洋生物来源居多。南海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分子为海洋和陆源两种有机质来源。(2)南海南部处于典型热带海洋环境,生物生产力较高,大量硅质、钙质生物在海域繁殖,生物效应降低了陆源物质的丰度。物源效应和生物效应的差异是南海南、北部现代沉积物的碳分子组合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3)南海现代沉积物各站位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P r/Ph值基本小于1,说明沉积物沉积时为缺氧还原的沉积环境,但局部海域沉积环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受到涌升的南极底层水的影响。(4)南海与东海、黄海、渤海不同海域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对比可知,各海域沉积物均显示出物源效应。  相似文献   
38.
围垦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围垦滩涂与保护湿地的关系着手,针对浙江省的滩涂围垦现状,讨论了沿海滩涂实施围垦工程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分析了湿地生态的环境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贡献,指出并探讨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海岸工程建设所带来的问题,从湿地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9.
渤海区域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郝玉  龙江平 《海岸工程》2006,25(1):86-92
根据目前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的现状,结合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分析了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渤海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科技兴海的几点措施,为海洋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用γ谱方法测定了南极长城站附近特有生物群落栖息地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地表沉积物中40K,137Cs,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43,7.56,24.1,3.65,5.36,4.15和6.5Bq/kg.同时测试了阿德雷岛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地层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利用其中的210Pb比活度,210Pbex垂向变化特征,推演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地质历史年代:其中AD1-a柱样时间跨度约为74a(1928~2002年),据此计算了沉积速率为0.063mm/a(r=0.794),并讨论了在南极特定条件下,放射性核素示踪对定年影响以及与区域现代气候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